蔣學鵬打掃牛圈。
人物檔案
蔣學鵬,27歲,賀蘭縣常信鄉桂文村人。2017年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,從事肉牛、肉驢養殖,并在村里流轉840畝土地種植青貯玉米,還經營西紅柿加工廠等。
創業故事
“跑回來干啥?大學白上了?”
“好不容易走出去,為啥不在城里找個工作?”
……
2017年8月,蔣學鵬從寧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,作出了一個令身邊人詫異的決定——當同學們紛紛留在城市追逐夢想時,他卻懷揣一腔創業熱血回到了家鄉桂文村。走出“農門”又返回,迎接他的是一片質疑聲。
面對這些聲音,蔣學鵬沒有動搖。當時,桂文村的蔬菜種植產業發展正好,“雙桂露地”特色蔬菜憑借現代化種植技術暢銷全國。就在大家以為他會選擇種菜時,蔣學鵬卻將目光投向另一個方向——銷售。
“種得好,更要賣得好。”蔣學鵬頻繁去找桂文村黨支部書記蔣占勝,暢談自己的想法。在村“兩委”支持下,他結合村情成立了賀蘭縣宏惠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。為了拓寬村里西紅柿的銷售渠道,他外出跑市場,輾轉上海、西安、北京等地。
“那些日子,在各地農產品交易市場穿梭,與商販洽談,只為給家鄉農產品尋得更廣闊的天地。”蔣學鵬滿是對家鄉發展的決心。
在蔣學鵬精心經營下,合作社蔬菜銷售業務做得風生水起,每年發往上海、安徽、河南等地的蔬菜達1500噸左右。
2019年,一次鄉村兩級培訓,又讓蔣學鵬萌生了養牛的想法。“我小時候家里養過牛,成年后我一直想搞養殖。蔬菜銷售生意穩定了,我覺得該拓展新領域。”
為學習先進的養牛知識和技術,他踏上前往內蒙古、陜西等地大型工廠化養牛場的調研學習之路。“養牛不僅要有科學精準的飼料配方、高度科技化的養殖設備,還需要專業的飼養人員和獸醫,甚至連牛的活動空間、空氣質量等自然因素,都被納入養殖的考量范疇。”規模化、科學化養牛讓他大開眼界,也讓他看到家鄉傳統養殖方式的差距。
學成歸來,在父母的支持下,蔣學鵬向銀行貸款50萬元建設養殖場。他精心挑選引進30頭西門塔爾牛,并采用新技術養殖。由于經驗不足,牛群患病,一年內損失過半,蔣學鵬遭受沉重打擊。
面對困難,他積極應對。蔣學鵬向賀蘭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及周邊養殖戶請教,終于找到了牛死亡的原因——飼料發霉。
從此,為確保飼料安全,他堅持親自加工、親自喂養,從晾曬到飼料配比,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。
在蔣學鵬的精心經營下,養殖場逐漸步入正軌,規模也日益擴大。2020年,肉牛出欄,蔣學鵬收獲了創業的第一桶金,這不僅讓他的腰包鼓起來,更讓他干事創業的底氣愈發充足。
2021年,蔣學鵬又有了新動作。他在桂文村五社流轉土地840畝,種植青貯玉米。養殖場雇傭6名村民,為他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,每人每天能拿到120元到150元不等的工資。
他還對本村的飼草和青貯玉米進行統一回收,自己的西紅柿加工廠也經營得有聲有色,帶動村里上百人走上增收致富路。
“我本來在城里當快遞員,去年12月聽說小蔣的養殖場招人,我就過來應聘。現在,每個月固定工資4500元,既能照顧家庭又有穩定收入。”村民馬力高興地說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蔣學鵬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,養殖場肉牛存欄130頭、肉驢存欄100頭。不僅如此,他還收購并新建冷庫,計劃進入蔬菜包裝這一賽道。
隨著產業發展,村民們對他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。當初認為他大學“白上了”的人,如今紛紛為他豎起大拇指。受他影響,他的表哥從城里回來學習養驢,弟弟蔣學程大學畢業后,也回到了家鄉。
“我們兄弟倆應該各有側重,我已經幫他報了植保無人機培訓,希望我們的發展能向專業化、正規化邁進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,帶動村里更多人一起致富。”蔣學鵬說。
點睛之句
蔣學鵬:鄉村廣闊天地,青年大有可為。不論遇到何種困難,只要堅持并不斷學習,終有一天可以收獲成功。希望我的經歷能激勵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,帶動更多年輕人回到家鄉,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若英 文/圖)
鄉親們說
桂文村黨支部副書記路金虎:這娃娃勤快又機敏,開拖拉機,給牛看病、接生,啥都會干。到底是上過學的,接受新事物特別快,創業勁頭也很足,農村太需要這樣的年輕人了。
村民馬力:他年紀輕輕,干啥都細心認真,待人和善,是個特別好的小伙子。